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平台 >> 正文
安徽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一带一路”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发布日期:2023-05-15    作者:     来源:     点击:

  安徽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一带一路”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于20229月份由安徽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目前,合作基地拥有研究人员22人,研究生3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1人,具有博士学历人员19人,团队平均年龄38.5岁。团队人员的专业组成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水文动力学等专业。自20229月份批准建设半年来,合作基地已获纵向科研项目7项,产学研合作课题13项,总经费384.28万元。采购了各类仪器设备经费100余万元。基地主要围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生态学及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团队包括科研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6人拥有博士学位。该团队主要围绕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引种栽培、资源植物开发利用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目前,团队已与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古井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庆江豚省级保护区、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多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关系,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及样地建设相关工作,探索建立濒危野生动植物基础数据库,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广泛的合作和扎实的野外调查,团队已系统掌握了大别山区维管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本底,安徽省首部市域野生动物专著《安庆野生动物》已于去年公开出版,《牯牛降木本植物》和《鹞落坪珍稀濒危动植物图谱》也将于今年问世。围绕旗舰种大别山五针松、都支杜鹃、银缕梅、细果秤锤树、安徽麝、长江江豚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团队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不仅多次赴部队进行机场鸟情防治技术指导,还开展了空军6个机场的动植物调查工作,并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受到官兵的一致好评,为空军安全起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近5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5余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总经费600余万元。

  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团队包括科研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4人拥有博士学位。该团队主要围绕水环境污染与治理、水流动力学及湿地生态学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从2016年开始,连续且系统地开展了安庆沿江湿地越冬水鸟调查,掌握了安庆沿江湿地水鸟分布的第一手资料,是安庆沿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力量。团队还对引江济淮重大引水工程开展建设及运营期水环境污染监测与风险评估、水生态健康评价,并基于水动力驱动研究,开展蓝藻水华等水生态敏感事件或潜在生态风险预报预警研究。该项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果,为相关部门开展突发污染追踪溯源和受损区域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近5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20篇,授权发明专利5余项,主持省部级课题5余项,承担或参与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总经费300余万元。

  疫源疫病监测与生物防治团队包括科研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4人拥有博士学位。该团队主要围绕疫源疫病监测与预警、生物病虫害防治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目前已就迁徙水鸟的病毒携带情况开展了连续两年的调查,在安徽首次构建了候鸟肠道细菌数据库管理系统、候鸟肠道病毒数据库维护系统以及候鸟肠道真菌数据库查询更新系统,正承担安徽省疫源疫病监测站委托的《安徽省疫源疫病监测手册》编写工作。团队在该方向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6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青年基金各1项,安徽省青年基金1项,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



上一条:皖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生态保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下一条: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安庆市林业科技创新研究院”

关闭

Baidu
sogou